爱夏小说网

爱夏小说网>细说大唐大全集作者周水琴简介 > 第44章(第1页)

第44章(第1页)

(2)君心若镜

太宗对黄门侍郎王道:&ldo;国家置门下、中书两省,意在相互制约。如果中书省草拟的诏敕有什么闪失,门下省本应加以驳正。人的见解,互有差异,彼此辩论,求取正确;己错从人,有何关系?近来有的因护短饰非,相互怨恨;有的为避免私怨,知错不纠。只顾一个人的情面,不惜造成万民的大祸患,这是亡国之政。隋炀帝时,内外官员一味奉迎阿谀,当时都自以为聪明,祸不及身,待至天下大乱,家国两亡。即使有少数侥幸得免,也是受到各种群众的舆论谴责,遗臭万年。望你们大公无私,不要学炀帝朝的官员。&rdo;

太宗还对侍臣说:&ldo;朕听说西域客商得到上等珍珠,就不惜剖开身体来隐藏。真有这样的事吗?&rdo;侍臣回答有。太宗又说:&ldo;人们都知道嘲笑他们爱珍珠超过爱自己的身体。但官吏贪赃获罪,与帝王纵欲亡国,这些人同那些客商不一样可笑吗?&rdo;魏征道:&ldo;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lso;人有好忘事的,迁居后就忘记了自己妻子的模样。&rso;孔子说:&lso;还有更严重的,桀、纣连自己也无法确定。&rso;孔子之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rdo;太宗紧接着说:&ldo;正是这样,朕与诸公要同心协力,以免被别人耻笑。&rdo;

一次,太宗在与臣子谈话时,论及山东人、关中人,意中流露出褒后者而贬前者(因太宗是关中人)。殿中侍御史张行成奏道:&ldo;天子要以四海为家,不应被狭隘的地域思想所限制。&rdo;太宗连连称对,并厚加赏赐。自此每有大政,他经常出现在参预商讨的人中。

这年,太宗还对侍臣道:&ldo;我发现从古以来帝王都是以仁义治天下,国祚久长,以法治天下的,虽救弊于一时,灭亡失败也很迅速。前代成败,足可借鉴。我现在的治国之道是仁义诚信,以改变近代浇薄之风。&rdo;黄门侍郎王说:&ldo;天下战乱破坏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俗,这是万代宏福。但治理国家必得贤才。&rdo;太宗道:&ldo;我对于贤德之人的倾慕,真是梦寐以求!&rdo;给事中杜正伦紧接着说:&ldo;当世必定存在着有才之人,只看陛下能否选用,您又何必非要都在梦中寻找呢!&rdo;太宗深表赞同。次年,太宗以&ldo;仁义&rdo;治国初现成效,他对侍臣们说:&ldo;朕原以为乱世之后风俗难移,近观百姓渐知廉耻,盗贼日稀,官民奉法,才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因此,治国之道,必须仁义相待,示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这样,百姓自然安定,国家自然安定。望诸公与朕共行此事。&rdo;

太宗执政的二十多年中,君臣在政治实践中就这样不断探求治道,并且在政治实践中将这些理论逐一实现。他们讨论治道的重点是君道,其次是臣道,以推行儒家的仁政为核心。在仁政思想的指导下,宽缓刑罚,勤政爱民,从而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ldo;贞观之治&rdo;。宋人范祖禹评论唐太宗的治道为&ldo;凭着武力治理混乱,凭着仁慈取胜残弱&rdo;。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也说:&ldo;太宗为君,魏征为相,以仁义治理国家,而天下已帖然受治,施及四夷,解辩归诚,不待尧、舜、汤、武也。&rdo;

3太宗谕大臣直谏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二月,太宗下诏,希望群臣应以炀帝朝政为戒,若事有得失,尽可直谏。

(1)太宗求谏

&ldo;贞观之治&rdo;的开明性最为人们称赞,这种开明性集中表现在太宗一朝大臣能够直言进谏,而皇帝也能认真听取。在唐太宗的倡导和鼓励下,二十余年间谏臣盈庭、进谏成风。进谏不仅仅局限于朝廷众多大臣,还有皇后、妃嫔、太子,乃至平民百姓;而太宗从谏如流,在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唐太宗即位后不久,就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要求群臣直谏。他说:&ldo;人欲自照,须有明镜;君欲知过,必靠忠臣。如果君王自恃英明神勇,臣子也不加以谏诤,国家必然会迅速走上败亡之路。而君失其国,大臣也无法自保。隋炀帝残暴,臣下钳口;他始终不知道自己的罪恶,以至亡国;虞世基等专门奉迎吹嘘的奸佞臣子随后也被杀死。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望诸公每见朕行事不利于百姓处,千万极言规谏。&rdo;太宗还察觉由于自己表情严肃,使百官朝见时无法直言,有碍进谏,于是主动改正。每见人奏事,必和颜悦色,使对方畅所欲言,自己则从谏诤中得知政策的失误、成功所在。

这一年,太宗还一再向侍臣求谏说:&ldo;明君用佞臣,国家就无法治理好;良臣侍奉昏君,结果同前边也一样。只有君明臣贤,如鱼得水,四海才能安定。虽然我不是什么明君,但有幸得到诸公的辅佐,恳望能直言极谏,这样天下才能安定。&rdo;这时谏议大夫王道:&ldo;臣闻木从绳则直,君从谏则圣,因此古代圣主必有诤人七人,如果皇帝不听从,则以死谏诤。您拥有大海一样宽广的胸襟,向臣下主动求谏,臣等处不讳之朝,怎敢不竭心尽智。&rdo;太宗非常高兴,下令宰相入宫商讨国家大事时,一定要叫谏官随入,参与政事的决策。如果谏官指出朝政得失,太宗总是虚心听取。

九月,太宗让大臣推荐人才,宰相杜淹推荐刑部员外邸怀道。太宗问此人擅长什么,有什么优点?杜淹答道:&ldo;炀帝去江都的决心已定,故意召百官问留居洛阳和到江都哪个为好?大臣惧怕炀帝,当时只有身任吏部主事小官的邸怀道敢说不可去江都。这是臣亲眼目睹的事。&rdo;太宗问:&ldo;既然你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自己为何不诤谏?&rdo;杜淹答道:&ldo;臣当时不居重任,自知炀帝不会纳谏。&rdo;太宗又问道:&ldo;卿知炀帝不可谏,为什么还要做他的下臣呢?既在其朝为官,又为何不谏?在隋朝为官之时,还可说位卑,后出仕王世充,官高位尊,为何也不谏诤?&rdo;杜淹说:&ldo;我并不是没有劝谏王世充,但他不听从啊!&rdo;太宗道:&ldo;世充若贤而纳谏,国家就不会灭亡了;若暴而拒谏,卿怎会免祸?&rdo;杜淹沉默不答。太宗这时才转入正题道:&ldo;卿今日身为宰相,官高位尊,这样可以直言进谏了吧!&rdo;杜淹立即答道:&ldo;愿尽死力进谏。&rdo;太宗开怀大笑。

www.baquge.cc www.cwzww.com www.9kutxt.com www.shuhuangxs.com www.du8.org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