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爱夏小说网>历史的倒影中 > 第56章(第1页)

第56章(第1页)

我所供职的单位,正对着北京徽商故里酒店,这家酒店是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办的,这里的&ldo;徽菜&rdo;十分地道。这家酒店打了两张牌:黄山和徽商。黄山的知名度自不必说,除有&ldo;黄山归来不看岳&rdo;的奇秀之景外,黄山市亦是安徽省所辖的重要地级市。明清两代,有&ldo;无徽不成镇&rdo;之说,徽商足迹遍天下。这家酒店的包间以徽州府六县以及徽州籍名人为标号,有一次我应一位皖籍朋友之邀去赴宴,主人订的是&ldo;婺源厅&rdo;,相邻不远的包间是&ldo;朱熹厅&rdo;,我笑言:&ldo;安徽人没法忘记婺源和朱熹。&rdo;

这些年,仍有皖籍人士在媒体甚至全国&ldo;两会&rdo;上呼吁婺源回皖,但牵扯到一个名县的行政区划变更,十分敏感,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理由十分充分。而令不少持此主张的皖籍人士尴尬的是:婺源自古是徽州府所辖,但现在徽州却被丢失了。一九八七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原徽州六县之一的绩溪划归宣城。黄山市的辖区,大致相当于原徽州府的歙、黟、休宁、祁门四县。当然,现在黄山市还有一个&ldo;徽州区&rdo;,但其辖区只是原来歙县的几个乡镇。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许多地方为旅游带动经济,纷纷将历史悠久的行政地名改为辖区内的知名景区名。徽州改黄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还有湖南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四川南坪县改为九寨沟县。一个地区的风景名胜地知名度提高,何必依靠景区名代替行政名呢?明代大文豪汤显祖在其《游黄山白岳不果》中写道:&ldo;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rdo;白岳是歙县另一个名胜地齐云山,可见那时候黄山已十分知名。在权力主导一切的时代,所有的资源都由权力调度,亦为权力的&ldo;中心任务&rdo;服务,连行政地名亦是如此。

古代徽州因山多田少,农耕难以养活那么多人,徽州人为了生存,只有两条路:读书做官和做买卖。此地文风鼎盛、商贾遍天下可说是逼出来的。商人挣了钱,其主要用途是回家盖豪宅和培养子弟读书。徽州商人积攒的财富通过一代代文人的著作和留到现在的古村古镇,发挥影响至今。

自一九四九年以后,&ldo;徽文化&rdo;实则是在不断被边缘化的。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长达数十年的计划经济,自由流动的&ldo;徽商&rdo;无用武之地,等到改革开放以后,一地的工商业的发达主要依靠地理优势,农耕帝国时代形成的&ldo;徽商&rdo;传统,中断多年已无从续接;二是因整个安徽省的政治中心北移。明清两代的大部分时间,安徽的省会在安庆,安庆和徽州、池州、宁国等府在长江流域,安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在南部。这些地区经济一体,风俗、文化相近,可以说,安徽省是一个有着南方文化气质的省,以徽州六县为依托的&ldo;徽文化&rdo;,扩大为整个皖省的代表文化亦无不可。出于战略考虑,新中国成立后,处于江淮之间的合肥成为省会,淮河流域的文化似乎占了主流。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化相差实在不小,胡适先生晚年滞留在纽约,合肥籍的唐德刚成为其入门弟子,胡适对这位同乡晚辈很看重,常常说我们家乡云云。唐德刚后来在著作中提到,尽管胡适早年在北平时和唐家长辈多有来往,但合肥的饮食、民风和语言,和胡适先生故乡徽州绩溪实在大不一样。晚清以合肥籍李鸿章为领袖的淮军,其将领多出自民风强悍的淮河流域,如果冠之以&ldo;皖军&rdo;&ldo;徽军&rdo;显然不合适。而袁世凯虽是河南项城人,但项城在淮河流域,袁的养父袁保庆是淮军名宿,袁世凯本人也继承了淮军的政治遗产。

即使一个完整的&ldo;徽州&rdo;回归,人们还能找回失落许久的&ldo;徽州梦&rdo;吗?徽州的南方气质能否更多地影响安徽乃至全国?

站在草原和农田交界处

二〇一三年七月十三日正午,我站在大兴安岭深处的驼峰岭上。阳光直直地照射着,天上一团团白云如伸手可及的棉花糖。

我还是南方乡村的一位少年时,就知道大兴安岭,知道唱一首老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走上这呀高高的兴安岭

我瞭望南方

山下是茫茫的草原呦

它是我亲爱的家乡呦

这首歌歌颂的是在新的国家里,少数民族和汉族兄弟一起,在野草滩上建起了厂房。这是历史的写照,也写出一个古老的国家建立起一个新政权后执政者的豪情和紧迫感:尽快工业化。工业化是过去一百多年富强与进步的标志。

我的脚下是宛若镶嵌在森林里一颗蓝宝石的驼峰岭天池,再往东望,是茫茫林海。我知道,林海的尽处,是广袤的东北平原,那里有中国最肥沃的农田;往西看,不远处即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和蒙古国的大草原在那里交汇。我知道自己站在中国最重要交界线上。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的人口密度分界线经过此地;造成人口东西疏密巨大差别的四百毫米降雨线亦从此经过。这条降雨线以西,是草原、大漠、雪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场;而在以东,坚韧而勤劳的汉族,一点点扩大自己的垦殖范围。

我所站立的这个区域,在过去的三千年里,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相互战争和融合的&ldo;风口&rdo;,绝大多数时候,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人,并不是这块土地的主角。

www.baquge.cc www.cwzww.com www.9kutxt.com www.shuhuangxs.com www.du8.org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