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爱夏小说网>李嘉诚的视频 > 第四章 收购大战巧妙收购李超人善意始终(第2页)

第四章 收购大战巧妙收购李超人善意始终(第2页)

其中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以从事英产棉毛织品、印度棉花以及中国茶叶等进出口贸易为主,也涉及本港零售业。初时规模和名气并不大,远远不能与置地、怡和、太古、邓普等洋行相比。到“二战”前,和记已经发展为有20家下属公司的规模。而黄埔船坞有限公司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843年,当年林蒙船长在铜锣湾怡和码头造木船,后来船坞几经迁址,又经过数次充资合并和易手,逐渐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到了20世纪初,黄埔船坞与海军船坞以及太古船坞被并称为香港三大船坞,并具有了集维修与建造万吨级轮船为一体的能力。此外,黄埔船坞同时还经营着码头仓储。

而彼时的长实还仅是一家资产还不到7亿的中小型公司。但李嘉诚却成功控得了和黄,而且兵不血刃。和黄一役,“李超人”究竟有哪些高明之处?

答案依然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战”后,和记洋行归入祈德尊家族。在当时,祈德尊家族与怡和凯瑟克家族、会德丰马登家族以及太古施怀雅家族并列为香港四大英资家族。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祈德尊就野心勃勃,立意欲成为怡和第二。1969~1973年,他趁牛市冲天之际,展开了一连串令人应接不暇的收购大战。

但是,祈德尊固然雄心壮志,但事实上却是个“食欲过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鲨”。由于他本人并不善长于打理公司,结果致使不少公司经营状况不良,甚至效益负增长,祈德尊由此背上了不小的债务负担。不过幸运的是,祈德尊趁股市大旺,大量从事股票投机生意,不过期以暂时弥补财政赤字。

然而,幸运不常有,1973年,股灾不请自来,紧接着便是世界性的石油危机,随后香港地产大滑坡。由于战线过长、投资过速,早就背负了沉重包袱的和记集团终于陷入财政泥潭,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元。1975年8月,汇丰银行以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为条件,注资1。5亿港元解救,于是汇丰成为和记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由此而脱离和记集团。

汇丰控得和记洋行,收益并不大,主要原因在于汇丰物色了韦理来主政。虽然韦理在当时有“公司医生”之称,但集团亏空太大,又兼他做惯了智囊高参,一时间要他主政一家巨型企业显得有些难以驾驭,所以“公司医生”也未能妙手回春,和记黄埔并没有如之前预想得那般起色。

根据公司法、银行法的规定,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债权银行可以接管已经丧失偿债能力的工商企业,但是当该企业走上正常经营轨道之后,必须将其出售给原产权所有人或者是其他的企业,而不能长期控有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李嘉诚决定乘虚而入。因为李嘉诚很清楚,汇丰控制和黄不会太久,这是个很精明的判断。

很快,李嘉诚就如愿以偿,汇丰大班沈弼暗地里放出风声:待和记黄埔财政好转之后,汇丰银行会选择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对象,将所持和黄股份的大部分转让出去,并且汇丰不是意图售股套利,而是希望放手后的和黄能够恢复到良好的经营状态。

李嘉诚相当聪明,因为他之前先是卖了汇丰一份人情,又卖了包玉刚一份人情。李嘉诚此番拉上包玉刚,以出让1000万股九仓股为条件,轻而易举换取了包氏的成全。最终包玉刚从中斡旋,很快促成了汇丰将9000万股和黄股转让给自己。李嘉诚一石三鸟,着实高明得令人拍案。

长江实业的资产当时不过才6。93亿港元,而和黄集团市值则高达62亿港元。李嘉诚蛇吞大象,如何下咽?放眼港岛商界,垂涎这块肥肉的大有人在,只不过因为和黄当时还处在本港第一财团汇丰掌控之中,故而都暂时按兵不动而已。

1979年9月25日夜,在华人行21楼长江总部会议室,李嘉诚万分激动地宣布:“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而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了李嘉诚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李嘉诚以小搏大,以弱制强。长江实业实际资产仅6。93亿港元,却成功地控制了市价62亿港元的巨型集团和记黄埔,着实上演了一幕蛇吞大象的惊险大戏。

如何消化,“李超人”有良方

古人云,“前车之鉴,后人之师”。李嘉诚的“前车”便是和记黄埔的前大班祈德尊。起初,祈德尊以风卷残云之势收购企业,但是迅速扩张,却不善于管理庞大企业,难以消化,结果集团拖垮,痛失庞大的家业,令人欷歔不已。

李嘉诚是否会重蹈祈德尊的覆辙,是否有能力带领和黄走出困境,这也正是人们所顾虑的。有人认为,李嘉诚是依托汇丰的支持,而轻而易举购得和黄的,但是“创业容易守业难”,对于和黄这家庞大的老牌洋行,他不一定就有能力管理好。当他开始出任和黄执行董事时,便在与董事局主席韦理与众董事的交谈中,感受到了他们的顾虑。对此,李嘉诚很坦然,他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在不久之后实绩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李嘉诚作为控股权最大的股东,初入和黄也完全有权力行使自己所控的股权,点起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但是,他做事极为低调、谦恭,在韦理面前从来没有流露出“大股东”的傲慢。他的谦让得到了众董事与管理层的敬重。在股东大会上,众股东推选李嘉诚出任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做事一向光明磊落,不肯占公司一点便宜。遇到因和黄的公事出差考察、待客应酬,他从未在公司财务上报账,而是自掏腰包。李嘉诚的处世风格受到了公司从股东到普通员工的尊重。

不久之后的业绩也证明了李嘉诚超凡的商业头脑和经营管理能力。他未加入和黄时,1978年和黄集团财政年度,年综合纯利为2。31亿港元;1979年他加入后和黄利润上升为3。32亿港元;到1983年,李嘉诚加入的4年后,和黄纯利润达11。67亿港元,是未加入前的5倍多;1989年,和黄经济性盈利为30。3亿港元,非经济性盈利则达30。5亿港元,仅纯利就达到了10年前的10倍多。滚滚的财源、丰厚的经济利润,自然赢得了和黄上下的高度赞赏。

有人对李嘉诚在和黄的表现评价道,李嘉诚小利全让,大利不放,精明至极。所谓大利,是李嘉诚作为公司最大的股东,公司业绩好,他的红利自然也非常可观。此外,他对“大利”紧抓不放,还表现在他不断增购和黄股份。然而,他吞并和黄的“野心”,“老和黄洋行”竟全然未曾抵触,令人不得不叹绝。之后,有人看了李嘉诚收购和黄的文章,感慨万分,并写下一副对联: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这副对联自然不算工整,然而其中的“超人”之称,则在民间不胫而走,李嘉诚遂被人们冠以“李超人”的名号。

欲擒故纵买“港灯”

李嘉诚求胜之策,胜在不动声色,静待机遇。

1889年1月24日,在香港宝地上成立了一家其后产生巨大影响的公司——香港电灯有限公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港灯”。1890年12月起,它开始全面向港岛供电。当时的港灯,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也就是说,它的股东当属各英资洋行。在漫长的90多年间,港灯都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

直到1980年11月,长实与港灯集团合组上市,开始了对港灯位于港岛的电厂零散旧址地盘的开发。

港灯在那时当属众人觊觎的一大块肥肉。它盈利稳定,已成长为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又有港府“鼓励用电”收费制即将出台,港灯的供电量的大幅增长是完全可预见的,必然也少不了盈利的迅猛递增趋势。供电这一业务,是地区发展不可或缺的要求,因而不管经济如何波动,它之于电业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这对于投资家自然具备了巨大的吸引力。

1981到1982年间,怡和、长江、佳宁这些集团都对港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怡和系置地因海外投资不顺而转回到香港,大肆扩张业务,购入了港灯公司的公用股份。

李嘉诚自然也是看到了港灯的价值和前景,各集团的争夺趋势他都看在眼里,置地的举动自然也引起了他的关注,但他并未采取任何举措,倒是静观其变,反而让他将局势分析得更加透彻。

1982年4月,市面上已开始流传置地即将拟订收购港灯计划的消息。4月26日开市时,上周收市时还是5。13元价格的代表置地做经纪的怡富公司,就以高出1元多的价格(时价每股6。3~6。35元),收购了2。22亿股港灯股份,同时以9。40元的价位买入港灯认股证1200万股,占认股证总发行量的20%。就这样,置地以高于市价31%的条件,顺利收购了港灯。但同时它又让自己陷入了万难的尴尬境地——急速扩张的投资过分庞大,以至于除了耗尽了现金之外,还欠下大笔贷款,负债高达160亿港元。

与此同时,当时有名的文章《港灯易手时移势转》有言论道:

“本来大举负债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道尚佳,经济前景‘争气’,资本雄厚,坐拥中区地王的怡置系不愁没钱赚,可惜戴卓尔(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一摔,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恰那时又逢世道不顺。岛内,港岛民众庞大的移民潮撼动了整个市场,向外涌出的民众连同资金一同转出,疯狂抛出港币以套取外币,直接导致了汇率的大幅跌落。国际上,又有欧美以及日本的经济日渐衰退,使得香港的工商界遭遇了严峻的凄迷之势。随之而来的,便是地产市道的滑落。楼盘崛起却丝毫得不到市场,高投资的兴建如同海市蜃楼,大量的楼宇由销转滞,使得地产大户纷纷捶胸顿足,悔不当初。置地的形势便可想而知——不仅欠款难还,更是有高额利息的亏空,这足以令他们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

www.baquge.cc www.cwzww.com www.9kutxt.com www.shuhuangxs.com www.du8.org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