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爱夏小说网>李嘉诚的视频 > 第三章 纵横地产雄韬伟略成就地产大亨(第2页)

第三章 纵横地产雄韬伟略成就地产大亨(第2页)

1966年,处于英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民众的反英情绪日渐高涨。英方恐惧剧增,采取暴力镇压,触发“左派”掀起“五月风暴”。动荡的局势加重了人们的恐慌,四处流传战事将起,于是引发了自“二战”后香港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潮。人心波动,抛售套现造成地产市场有价无市,狂跌不止。

众多企业家、商号等有钱阶层,纷纷低价卖产,争相抛售,跑到外国另谋发展。但是同样忧心忡忡的李嘉诚却并没有选择立即放弃,他以自己独到的政治眼光时刻关注着局势的发展。

1966年8月,李嘉诚渐渐从不同渠道获得来自内地的消息,武斗高潮自8月起渐渐得到控制,趋于平息。他果断判断:“五月风暴”不会持续太久,香港是内地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香港的现状会趋向缓和,动乱是暂时的,港人“弃船而去”,正是“人弃我取”、发展事业的大好机会。

故而,在同行们面对局势还一筹莫展之际,李嘉诚镇定地冒“有把握”之险,集中了主要资金和主要力量,做出惊人之举:采取“人弃我取,趁低吸纳”的策略,趁机抢占市场,低价大量收购廉价地皮、楼宇,并在观塘、柴湾等地兴建大厦,全部用来出租。积极积聚力量,等待发展时机。

众人冷眼旁观,以为李嘉诚毫无疑问会栽一个大跟头。然而,另众人瞠目结舌的是,李嘉诚的判断再一次中的。

这次战后最大的地产危机,一直延续到了1969年。1969年,曙光突显,局势开始好转,危机平息,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开始复苏。当年离港人群再次回流,重新抬高地产、物业价格。香港百业复兴,地产更是炙手可热。

1971年,中国内地政治气候转晴,社会环境得到了极大的安定。1972年尼克松访华,更是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与国际关系的大环境,为香港创造了繁荣的最佳时机。此时,善于谋划的李嘉诚拥有的收租物业已从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630万平方英尺的规模。每年租金收入近400万港元,真正成就了“一个跟头翻上天”的神话。

其时,香港民众已经开始恢复信心,政府也竭力发展新区,使之成为新兴工业区……李嘉诚认为,此刻无论是地盘、资金,抑或是环境、政策都已十分成熟,决定全面进军地产业。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了长江置业有限公司,集中物力、财力、精力发展房地产业。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将其更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自此,李嘉诚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地产征程。

历史往往如此,大起大落,反复跌宕。身在其中,不由自主、随波逐流者多;而唯有能够洞察时世、审时度势而非侥幸豪赌者,才能真正涅槃而生。

目标远大,意指置地

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华人首富宝座的李嘉诚,他的名字已是“成功”与“奇迹”的代名词。在他统领的这个遍及各行各业、资产逾万亿的跨国商业帝国中,房地产业无疑是其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1971年以后,内地政治气候趋向好转;不久中美邦交开始正常化。无论是从国际大环境还是中国内地大趋势来看,一个香港社会经济的大繁荣时代无疑正在酝酿之中。

李嘉诚看准并抓住了这一个大好时机,他认识到,他所要发展、经营的地产业,也即当今世界认定的“第三产业”,是一个能够产生无形效益、创造巨大财富的产业部门。

从20世纪70年代起,有评论家指出:香港经济由工业化阶段转入多元化经济阶段。地产再次纳入众商视线。李嘉诚的关注点却并不在此,他意指置地!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香港地产界“称帝”、“称王”的龙头老大。1889年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与怡和洋行杰姆·凯瑟克合资创办,当时注册资本达500万港元,是全港最大的公司。半个多世纪以来,置地的发展相当可观,已然排在全球三大地产公司行列,在港内绝对处于霸主的地位。此外,置地业务同时涉及食品销售、酒店餐饮等,以香港为主,业务遍布亚太14个国家和地区。

当李嘉诚刚亮出目标牌,股东席上响起一片嘘声,其中一位站起来质疑:“与置地等地产公司比,长江还只能算小型公司,如何竞争得过地产‘巨无霸’?”

李嘉诚并非夜郎自大,空说大话。他很耐心地解释道,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赫赫大名的遮打爵士当初来香港时,也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贫寒之士,他是靠着勤勉、精明和机遇而有今日的发达,创九仓(九龙仓)、建置地、办港灯(香港电灯公司)。我们做任何事,都应有一番雄心大志,立下远大目标,才有压力和动力。

李嘉诚深深明白,久盛必衰。他对在座的各位侃侃而谈:“记得先父生前曾与我谈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常以此话去验证世间发生的事,多是如此。久居香港地产巨无霸的置地,近10年来,发展业绩并非尽如人意,势头远不及地产后起之秀太古洋行。我们长江,草创时寄人篱下栖身,连借来的资金合计才5万元。物业从无到有,达35万平方(英)尺。现在我们集中发展房地产,增长速度将会更快。因此,超越置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然而,这席有理有据的话却并未收到十分满意的效果,在座各位依然疑窦满满。李嘉诚明白,短时间内让他们充满信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长江和置地,两者的差距委实太大了,他要想实现其目标,还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和细致的筹划。

他的对策是,第一,目前长江的实力,远不可与置地同日而语。所以先学习屹立半个多世纪不倒的置地的成功经营经验。即以收物业为主、发展物业为次;不求近利,注重长期投资。李嘉诚是这么想的,后来也是这么做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李嘉诚都以收租物业为主,避过了许多大风险。

第二,置地的核心地盘在中区,而中区的物业已发展到极限。故而不必浪费精力再去求寸土寸金。既然硬碰硬不可,那就边缘化。即可以去发展前景大、地价处于较低水平的市区边缘和新兴市镇拓展。待资金雄厚了,再与置地正面交锋。

第三,寻求对比机会。务求一击而中,在地产业闯出名号。

尽管有了如此多的举措和发展方式,李嘉诚仍觉得发展太慢,深感资金不足。面对当前蓬勃发展的地产高潮形势,为了能让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在现有的地盘上大兴土木,甚至加速买地,只有两个可行办法。一是借东补西,楼宇未等建成就发布信息,让用户上门求租。他获得租金后,又继续投入兴建楼宇;二便是将公司上市,使之成为公众持股的有限公司,利用股市大规模筹集社会游散资金。这才是最为快捷而有效的途径。

经过与妻子庄月明的商讨,李嘉诚决定,将长江上市。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决策,由此,长江正式进入正轨。

长江上市,财富狂飙不成问题

1972年,香港股市一派兴旺,李嘉诚认准时机,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骑牛上市。从此,他便与地产和股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当时内地政治趋于安定,香港经济经大动荡后恢复并开始起飞,亟待筹资的企业纷纷触发上市的需求。这与1969年前香港股市规模停滞不前有了巨大的差别。那时,由于时局震荡中的香港也是摇摆不定,而且1961年以后,银行业的激烈竞争,相对削弱了股票的吸引力。加上当时香港所有股票买卖活动均通过香港证券交易所(俗称香港会)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华人,把上市公司局限为外资大银行,股市对于香港本地企业集资而言并未发挥多大作用。

1969年,这种垄断形式被打破了。12月17日,由李福兆为首的华人财经人士组成的“远东交易所”开始营业。由于远东会放宽了公司上市条件,交易允许使用广东话,这一举措开辟了香港证券业新纪元。其后,金钱证券交易所(金银会)、九龙证券交易所(九龙会)相继成立,逐渐形成四足鼎立的格局。

而如今形势大好,稳定中的香港开始全力发展经济,各行业的竞争相对体现在寻求发展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李嘉诚的这一构想,正是在公司自身发展与香港股市发展两大需求下的必然决策。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将公司改名长江实业后即刻委托财务顾问拟定上市申请书,准备公司章程、招股章程、公司实绩、各项账目等附件,准备申请股票上市。到了当年11月1日,李嘉诚终于获得批准挂牌,法定股本为两亿港元,实收资本为8400万港元,分为4200万股,面额每股两元,溢价1元。包销商是宝源财务公司和获多利财务公司,分别在香港、远东、金银等三间交易所向公众发售。

有消息称,长江实业上市后不到24小时,股票就升值一倍多,认购额竟超过发行额的65。4倍。这个消息实在振奋人心,因为它意味着公司市值增幅一倍多,意味着上市这个举措的正确性。如此下去,长江财富狂飙绝对不成问题。然而,已经成熟的李嘉诚这次却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奋。他吸取了第一次踏入塑胶业的教训,认真考虑当前的诸多因素,以有备无患。

李嘉诚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很清楚,他之所以有第一天的丰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大市的兴旺所致,而非众人对长江实业的清醒认知。要使投资者真正信任并宠爱长实股,最终还是要看长实的未来实绩,以及股东们的既得利益。而且,物极必反,大旺之下必有大亏。而股市的风险早有耳闻,若不及时察觉,结局很可能是一败涂地,再难东方再起。

www.baquge.cc www.cwzww.com www.9kutxt.com www.shuhuangxs.com www.du8.org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