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爱夏小说网>李嘉诚的视频 > 第一章 生逢乱世逃难香港自古雄才多磨难(第2页)

第一章 生逢乱世逃难香港自古雄才多磨难(第2页)

随着环境的变迁,李嘉诚跟随父亲不时更换学校,学习和生活环境并不安定。1935年春,李云经开始任宏安小学校长,进入其教育事业的高峰期。不久,李嘉诚随父亲转入宏安小学就读。

此时,李嘉诚随父亲寄宿在学校,生活是清苦的。但是对于读书,李嘉诚始终怀抱着无尽的热情,并且品学兼优,与同学关系也十分友善。

很多人对于李嘉诚的为人有着极好的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父母的教育。而关于称李嘉诚为“儒商”之说,或许正源于其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中庸仁爱思想和儒家风范的为人行事原则。

与此同时,李家的家境也有所好转,然而,年幼的李嘉诚并不因此而流连玩耍享受。极强的求知欲让小小的李嘉诚四处寻找知识的尾巴,于是,书香世家的魅力终于凸显了。

在李氏家族的古宅里,有一间珍藏图书的藏书阁,不算大,但珍藏了先辈们积累下来的众多好书。藏书阁同时也是父亲的书房,小李嘉诚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泡在这间藏书阁书房里,如饥似渴地阅读诗文知识。

诗文优美而富有韵律,意境悠远而让人遐想。每字每句,李嘉诚都能烂熟于心,并且体会深刻。有时候,父亲也会花费时间来给自己心爱的儿子讲解一些难懂的内容,诸如岳飞、文天祥等历代爱国志士的诗文,掺杂着对现实的理解。他涉猎甚广,主要有《诗经》、《离骚》等诗词,上古历史、小说等学校的教授课程。更为广泛的阅读培养了李嘉诚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深厚的爱国情愫。他开始更加刻苦,经常点灯夜读。

李家兄妹众多,都各有成就。李嘉诚的一位终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堂兄李嘉来这样说起李嘉诚的刻苦:“嘉诚要小我十多岁,却异常懂事。他读书非常刻苦自觉,我见过很多次,他在书房里点煤油灯读书,一直到深夜很晚。”

比李嘉诚大4岁的堂兄李嘉智也曾回忆道:“嘉诚那时就像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

如此刻苦用功,让身为父亲的李云经十分欣慰。

李嘉诚确实是幸运的。相对安宁快乐的童年,良好的家教环境使得他有机会徜徉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更重要的是父亲李云经的殷殷父爱与言传身教,对于李嘉诚的一生都始终有着重要作用。

李云经,这个旧式知识分子,从小聪颖好学,勤奋刻苦。4岁时就能背诵唐诗,5岁时便能写汉字小楷,到了七八岁,李云经已能阅读清人袁枚的《随园五记》了。进入私塾之后,李云经更是刻苦,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后来,父亲去世,李云经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曾一度经商,也做过店员、出纳、司库,辗转在商界和教育界之间,不过最终李云经还是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而这对于小嘉诚的幼年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父亲李云经对儿子李嘉诚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的。在数十年后,有人曾经问过李嘉诚心中的偶像是谁呢?他的答案是:父亲李云经。李嘉诚说:“我爸爸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气节。”

年少时的李嘉诚读书一直都保持了自觉刻苦的习惯,就是在这样孜孜不倦的求学求知中,李嘉诚接近小学毕业,也基本完成了对他一生都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知识的汲取,为其日后的事业和人生的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举家逃难香港

生逢乱世,是很多名人传记里常会提到的一句话。是的,生逢乱世,多遭坎坷,然而也往往是乱世才真正造就英雄,李嘉诚的一生正印证了这一点。从幼年开始便历经动荡环境,少年丧父,一人独挑大梁,商海中沉浮数十载,换来今日家业辉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尽管近代以来的局势早已预示着不可避免的大战,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战争来的还是太突然,泱泱神州一时几乎无以应敌,不到半年时间,“弹丸小国”日本靠着坚船利炮竟侵占了中国几近半壁的疆土。国破家难安,潮州的百年宁静被撕裂,灾难在即。

战争何其残酷,而在中华大地上爆发的中日战争,其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何其悲烈。战争突发,举国激愤,有志之士振臂呐喊。而当时在潮州,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一直就是支持学生运动的知识分子典型。根据窦应泰先生的著述,早在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时,李云经就在潮州参加过学生运动,抵制日货并散发传单。

在一次演讲中,李云经曾这样说:“同学们,如果说‘九一八’只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那么如今日本已把战火烧到我们的眼前了。如果我们这些手握笔杆的人还不觉醒,那么鬼子有一天就会来到咱们的家门口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云经的爱国情怀一直深深影响着李嘉诚。而李嘉诚无疑秉承了父志,尽管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但在内心本质上李氏父子殊途同归,那就是一颗华人的爱国心。

随着战争形势每况愈下,宁静的学校也早已是阴霾笼罩。1939年6月21日,日军飞机对汕头市进行大规模轰炸,随后海陆军队悉数出动,汕头沦陷。教育科终于沉痛宣布,所有学校即刻停课。这一年李嘉诚已念到小学六年级,最后一课李嘉诚始终记忆犹新,是国文老师慷慨激昂讲解岳飞的《满江红》。最后,师生含着悲愤的热泪,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面对以不可阻挡之势直向潮州扑来的日军,面对潮州所辖的庵埠已陷敌手的消息,李云经做了最艰难的抉择:全家撤离潮州。彼时,李云经的老母亲,李嘉诚最慈爱的奶奶正卧病在床,脉若游丝。

局势不容迟疑,李云经全家冒险转移到了后沟,见到了同为教师的弟弟李奕一家。由于长途跋涉,更加上老人病情严重、惊吓过度,虽然全力调治,依旧难以回生。不久这位一生清贫持家、坚强耐劳的老人便去世了。两兄弟含泪把母亲安葬在了后沟的半山墓地里。

李嘉诚在后来回忆时说,14岁,当他还是个穷小子的时候,他还经常会记起祖母的感叹:“阿诚,我们什么时候能像潮州城中某某人那么富有?”祖母一句朴素非常的话,却成了李嘉诚幼年困顿时的激励。这不能不让人钦佩李嘉诚本性中那一种执著与奋争的精神。

不久,潮州彻底沦陷,不忍长期打扰胞弟的李云经在一番彻底分析之后明白,不出任伪职,而又让全家有一条活路的唯一办法,便是全家搬离沦陷地。此时,温婉的妻子庄碧琴劝他:“如果在内地实在无法生活,不如就投奔家兄去吧?”妻子的兄长庄静庵便是香港钟表业著名的殷商。李云经思量很久后终于决定:逃难香港。

当年冬季,李云经辞别胞弟,带着家小,出澄海到揭阳,经惠来到陆丰,经临近香港的宝安县到最后抵达香港。一路上,李云经打工度日,小嘉诚也力所能及帮衬照顾弟妹。据陆敏珠讲述,“当时只有11岁的嘉诚已俨然像个大人了,不但帮母亲照顾弟妹,还到野地里去挖点野菜来给家人充饥。……在一家人逃难的途中,只有十一二岁的他却表现出超人的坚强和忍耐力。”

就这样,他们从1940年2月中旬上路,一直走到7月才辗转来到香港,找到了庄静庵先生,临时安顿了下来。

年弱单薄的李嘉诚对香港这片繁荣之地充满着好奇,当他奔跑眺望的时候,他绝对不会想到后面会有更艰难的挑战在等着他。

陆敏珠评价道:“不可否认,环境的改变为成就李嘉诚的事业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的确,在李嘉诚的一生里,“坚忍”的品质不可忽视。困苦磨砺坚强,逆境塑造成功,这句话在李嘉诚的身上得到了验证。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踏入香港,让李嘉诚进入了一生中最为艰辛但也最为重要的转折时代。

“啃”英语的时光

本以为,进入香港这片富庶之地,李云经一家便可休养生息,重整旗鼓。不曾料想的是,一路辛苦的跋涉,似乎让他落下了一个咳嗽的病根。而这,将如蚁穴溃堤般侵蚀他正当壮年的身体。而更加令人窘困的是,想尽快在繁荣的香港找个教书工作的李云经,面对当时在香港尚无专教国语的学校的情况,愿望也很快破灭了。于是辗转再三,终于在庄静庵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商行记账的工作。同时,全家也借租了一间位于九龙的民房,生活渐渐有所起色。与此同时,李云经对儿子的教育也大有改变,要求李嘉诚“学做香港人”。

于是,少年李嘉诚也开始进入香港中学,继续他的初中学业,同时抓紧时间熟悉香港。关于李嘉诚所就读的中学,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相应的材料,祝春亭与辛磊先生曾就此进行过翔实的研究,并且揣测道:李嘉诚在香港念过中学,念的是一所不出名的中学,并且这所中学已经消失,极有可能是内地教育界人士逃至香港避难,专为内地难民的子女办的中学。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即使是内地人士办的学校,也必须向香港教育体系看齐。能够熟读中国古代诗文的李嘉诚不再是学校的骄子,李嘉诚深知自己的不足,心底泛出难言的自卑。

的确如此。无论是当时的环境,抑或是李嘉诚对自身的要求严格,总之英语成为他当时最大的难题,而他,又无从求教国文老师出身的家父。

与此同时,李嘉诚结识了比自己小4岁的庄静庵的女儿庄月明,面对伶俐可爱的正读小学的月明,他十分开心。青梅竹马的李嘉诚和庄月明,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他们最直接的接触,原来是源于广东话和英语。

李嘉诚把广东话当一件大事对待,而表妹庄月明也不时调皮地指正李嘉诚的乡音,很快李嘉诚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广东话。

当时的香港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中国文化。在香港,不懂英语就相当于在内地不懂国语一样,寸步难行。因为香港的中学大部分是英文中学,即使是中文中学,英文教材也占半数以上。也正是如此,熟读百家书的李嘉诚一进入香港中学居然毫无用“武”之地,好强的他面对“惨淡”的英语成绩十分苦恼。

此时,出身名门的庄月明则与表哥完全不同,她不但已经进入英文书院读了半年书,而且上学前其父庄静庵也提前为她请了家庭教师学习英语,在这种情况下,小月明自然毫不客气地当了表哥的“家庭教师”,帮助他尽快掌握英语知识。

www.baquge.cc www.cwzww.com www.9kutxt.com www.shuhuangxs.com www.du8.org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