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爱夏小说网>山水是什么字 > 第十四章(第1页)

第十四章(第1页)

一秒记住【m。xiaoyanwenxue。com】精彩无弹窗免费!“大山水(。shg。tw)”!

第十四章

我曾不止一次踏访黄河,只是因为血脉里的一种原始的冲动,想走近黄河,带着崇敬也带着困惑。我是喝长江水听着长江的涛声长大的,我又渴望着哪怕一次在黄河岸边的徘徊,倾听黄河。壶口瀑布震惊我的不是落差之高远,而是浊流的气势,以及原来如此宽阔如今已经干裂的河床。在陕西与山西交界处的黄土高原上那三株删尽亢繁的枣树下,看黄河平静地东去时,心里却回荡起了壶口的轰然大响,并且与长江的涛声互为呼应。正是中华大地上这一清一浊的两根血脉,才有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万千气象。在水、气、云、雨的往复循环中,自有长江黄河之日起,长江里便有黄河了,黄河里就有长江了。

黄河,在大地的背景上流过。

在大地的背景上流过的黄河啊,像一头昂首弓背、腾挪跳跃的雄狮,从冰峰云霄峻岭横空的青海高原出发,九曲十八弯,但总是向着东方流去。其发源地青海玉树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东麓,海拔4800米。各姿各雅,雄伟美丽之意,有几条山沟分别名为各姿各雅贡玛、各姿各雅巴玛、各姿各雅朵玛,山沟里有泉眼,泉眼中涌出的清水,就是黄河的最初水流。各姿各雅的泉水沿着谷地缓缓流淌,汇成小溪、潺潺流去。这里的地貌多红粘土发育,丰水时节呈现为红黄色,藏名称之为传日曲,即红色的河、红水河之意。卡0曲由西南向东北流去,沿途吸纳了几十条小溪流,在大约120公里处与约古宗列曲汇合。约古宗列是藏语“炒青稞的锅”的意思,曲,河也,因为约古宗列曲的周围是一片盆地。再东流进人星宿海,星宿海是两峡夹峙的洼地,比约古宗列曲盆地低200米左右,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几公里至十几公里不等。其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塘,在天高云淡月朗星稀的夜晚,水光闪烁恍若群星,星宿海由此而得名。星宿海是汉语译名,原称则是蒙古语“火敦脑儿”,“火敦”即星宿,“脑儿”为湖泊、海子。江河源头那些山川的最初的美妙的名字,是由藏人、蒙古族人给出,其逼真形象的命名力是由藏语、蒙古语体现的。流经星宿海的黄河,则又由藏人命名为玛曲即孔雀河,藏谚云:孔雀河上有孔雀,羽毛插在宝瓶中。得到大量水源补充之后,黄河再东流,已变成一条清澈的小河,丰水时河面宽约50米,水深1米至2米。约20公里流程后注入扎陵湖,湖水浅显生动,平均水深约8米。再进入鄂陵湖,水呈青蓝色,典雅庄重。扎陵湖与鄂陵湖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两个湖泊,总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位于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两湖水面的海拔高度约为4200米,比《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认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南美洲的的的喀喀湖,高出300多米。置身其间却又并无格外高峻之感,两湖之中波涛不惊,湖面开阔,湖边上是相对平坦的草滩,而围绕两湖的丘陵小山又有一段较远的距离。真正的高峰总是由石头垒积,而不是由水堆砌的,是为一叹!黄河之水从鄂陵湖流出后,折向东南,滔滔滚滚,流至玛多,已经是一派大河景象了。远远望去,你只能发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慨。可是,我们已经知道源区的那些泉眼了,那是黄河的初始流出,还有星宿海、玛曲、扎陵湖与鄂陵湖,那流出之初是如此,在曲折与落差中积蓄并且细小,那源头之地是如此平静。然后是吸引和接纳汇合成巨川爆发出轰然巨响,流布在中国大陆的三大阶梯上。中国地形的自西向东由高而下,倘不是黄河的流动与滋润,哪会有今天的庄严宏伟、千姿百态、生动鲜活呢?

在最高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有三座自西北向东南的巨大山脉。北为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南是昆仑山支脉巴颜喀拉山,是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通天河的分水岭;阿尼玛卿山横亘两山之间,其海拔6282米的主峰雪岭耸天,是黄河流域的最高峰。黄河流经玛多,绕阿尼玛卿山南麓朝东南而去,穿过500公里的高寒山区,为岷山所阻又折向西北流至若尔盖的中心地唐克时,却走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掉过头来由东南流向西北。黄河是想回到它发源的摇篮之地呢,还是另有美意?

若尔盖是默默无闻的,在青藏高原隆起的过程中,它既没有挺拔的高峰,也没有玲珑的冰塔林,它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地。1935年长征的红军右路军将士,以不可思议的顽强毅力及牺牲精神,走出若尔盖,走进班佑的藏民毡房和一片柳林时,中国现代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这一段历史,才使若尔盖声名远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有名的一处沼泽地。近70年后,当世人的目光再一次聚焦若尔盖时,除了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之外,若尔盖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若尔盖湿地,黄河与青藏高原共同创造的湿漉漉的神奇。若尔盖的东西南北四周分别为岷山、邛崃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环绕,其东南侧的邛蛛山与岷山抬升更为剧烈,形成了岷江、涪江、嘉陵江源头的松潘高地,把黄河迎头拦住。黄河回头向西,沿阿尼玛卿山北麓再流人青海省共和盆地,这一大拐弯便是黄河第一弯。这个大拐弯对黄河来说是受制于地形地理的限制,同时却也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使命:黄河把流自青藏高原冰川及湖泊的水源,统统揽进了自己的怀抱。

于是,浩浩荡荡的河水直到龙羊峡,重又东流。

可是,在若尔盖眺望时,那黄河第一弯却是温顺平和,甚至带点羞涩的,与这一望无际的沼泽湿地草原组合成的和谐氛围,湿漉漉地弥漫着。已经壮大的黄河,还没有“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气势,这时候的平缓其实只是积蓄、等待,并非深藏不露,黄河在积蓄能力等待落差,因而你可以任意想象曲折和扭结之后,一旦释放的那种气势那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在若尔盖你要慢慢走。

若尔盖的一切都呈现出多样性,从黄河、长江水系的袭夺到旧时河道,从曼扎塘草滩的大野绿茵到牛羊成群,从数以百计的野生动物到世所罕见的珍稀黑颈鹤……这一切告诉我们,黄河从源区、上游开始就是丰富多彩的,黄河之水孕育创造的过程,就是中华大地上堪称经典的文明史诗。

远在几万甚至几十万年前,黄河先于长江接纳了若尔盖湿地的水系,这两条同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大江巨川,至少在若尔盖的分野是不甚明朗的。因为河流袭夺,长江黄河各自的源流互为交叉难分彼此,从地质学来说无疑因河流袭夺而形成的此种景观,也不妨看作是江河之间的惺惺相惜。河流之间的袭夺实质上听命于自然环境是自然而然的。河流在发育过程中,总是不断把上游侵蚀而下的泥沙向下游搬运,同时河流也不断往源流地区扩展。不同水系之间的分水岭看似固定不变其实不然,因河床坡度、流量大小、水动力强度的不同,便出现了向源流侵蚀扩展速度更快的河流,迫使分水岭向另一侧的水系挤压后退,并把另一水系的部分河段扩充为自己的一部分。夺其他水系的河流称为袭夺河,被夺者称为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被切断,也称断头河;发生河流袭夺之处往往形成突然的拐弯,是为袭夺弯。

大自然中河流之间的袭夺,总的来说是文质彬彬的,假如以人类时间的尺度衡量,其速率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倘以地质年代衡量,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在若尔盖,长江是袭夺河,黄河是被夺河。在梭摩河段,原属黄河上游的白河源流被大渡河袭夺后,留下了袭夺弯,北流之河如今南流。毛儿盖的北侧,黄河支流黑河上游的河段被岷江水系袭夺后,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袭夺弯。北流之河如今东流,一些河段因改道而被废弃,原先的河床砾石依然在,没有流水的衣被之后,是裸露的历史河道的见证。也许这一切无非是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若尔盖水系袭夺的结果,无疑长江将会取黄河而代之,这是天算。即将开工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要以长江之水补充黄河,这是筹谋已久、耗资巨大的人算。人算还在争议中时,在若尔盖,大自然却按照自身的规律正进行着以黄河之水补充长江的北水南调,这叫人算不如天算。

若尔盖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典范,它拥有200多种植物、400多种动物,其中国家保护的一、二级动物达22种。正是这些或者以若尔盖为生存家园的水草生物,或者迁徙来往的黑颈鹤,共同组成了若尔盖的生命共同体,使之成为今日之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之地。

黑颈鹤是若尔盖的光荣与尊贵。

在动物世界中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最为苛刻的,大约莫过于黑颈鹤了。它不仅需要空气清新水草丰茂,而且还必须远离喧嚣及繁华躁动,因为高贵而孤傲,因为美丽而索居,它们只能在四川若尔盖、青海隆宝滩、西藏的申扎及贵州草海等地繁衍生息。黑颈鹤是鹤类它一概回避,而只是与荒凉偏僻家族中,与人类相遇最晚者,那是因为凡人类啸聚之处,为伴,所以便选择了青藏高原和云贵地区的几处湿地,逍遥自在。第一个在中国发现黑颈鹤的是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1872年,他作第一次中亚考察旅行,在青海湖畔,看见了身披白羽、黑颈红顶的野鹤时,普尔热瓦尔斯基以对珍稀野生动物的热爱及了解,幸运地感觉到自己的名字将与这一种美若天仙的野鹤连结在一起,确实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并第一个取得黑颈鹤标本的人。

每年的3月份至4月份,春季迁徙开始了,黑颈鹤们飞往藏北、新疆南部、四川北部、青海及印度的拉达克等繁殖地。黑颈鹤迁徙时分批启程井然有序,而其中的繁殖对群体有先行权,因为它们承担着繁衍小生命的重任,这一次迁徙的时间约为15天。若尔盖湿地很可能是迁徙中的黑颈鹤的首选之地,近两年到这里的黑颈鹤多达900只左右,其中包括近200繁殖对。若尔盖水清草长花开争艳,黑颈鹤在这美丽宁静的湿地中将要度过一段浪漫时光。那里的牧民和鸟类观察者注意到,黑颈鹤的世界既是有序的,也充满了竞争,而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是天性使然。比如在若尔盖湿地,那些成双成对的繁殖群会得到位于湿地中央最安全最安静的地域,与此同时在负有繁殖任务的每一对黑颈鹤之间,通过舞步、鸣叫、攻击开始领域的争夺。而更多的非繁殖群的黑颈鹤,则已经被挤到核心区域的外围,或者肩负着护卫繁殖对的任务。

若尔盖牧草金黄秋风乍起时,南去越冬地的迁徙又开始了,这一群黑颈鹤的队伍中有了新丁。也许是为了照顾这些初上蓝天的小鹤吧,南归之路要飞行40天,40天风雨兼程啊,个中甘苦哪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呢?

黄河造就了若尔盖湿地。

黄河要进峡谷河段了。

黄河东流、东流。

甘肃玛曲以下至宁夏青铜峡,黄河被束缚在峡谷河段中,一个又一个峡谷,一次又一次束缚。峡谷有20多个,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等等长短不一,有的长达近百公里,最短的仅一公里。峡谷是河流的另一种风景,比降大,多险滩,水流急,有川地。河出青铜峡,豁然开朗。进人宁夏平原与内蒙古河套平原,河道平缓,流速较慢,这一河段的黄河心境平和而放松。西面是贺兰山阻挡大漠,北面有阴山屏障着西伯利亚寒流。早在西汉,这里就修建有灌溉渠道,是黄河上游开发最早的农人农园。黄河水流到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时,黄河上游结束了。为了两岸的农田、家园,黄河为此付出的水量仅兰州至河口镇,便高达93亿立方米,尽管如此,这里的人和地还是干旱的,母亲河听到的永远是“渴啊、渴啊”的呼唤。

束放之间,任重道远的黄河啊!黄河,在大地的背景上流过。

在大地的背景上流过的黄河啊,当我置身你的上游,在青海的一处荒原上远望,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源远流长,深厚朴重。大山连绵,江河奔流,这就是天地造物赋予中华民族的脊梁与血脉,这就是华夏文明几千年历尽劫难却从未中断的奥妙所在。因有大山水,才有绵延无尽坚韧不拔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大文化。

中国地形第二阶梯以太行山、崤山与熊耳山为界,黄河穿过青藏高原的边缘后,便进人黄土高原。面对着流经黄土高原的浊流汹涌的黄河,有时会生出由衷的感叹:真正的黄河啊!而关于黄土高原,我们现在目睹的、听说的,都是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的故事,殊不知就是这茫茫无际的黄土高原,催生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并将其演绎到在相同历史时期举世无匹的高度。当远古的风,不知道得自何方神圣的指令,一阵又一阵,一年又一年,摧枯拉朽携带着大量的黄沙从西部卷来,要堆砌一个黄土高原时,那风便在输沙的过程中吹扬拣选了。因而,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相对均匀,多孔隙,渗透性强,植物与农作物的根系很容易生长。地质学家认为,在旧石器时代或者更早,黄土高原有丰富的草本植物,也有稀树森林,黄土中的腐殖层深厚肥美,而黄土的结构也极为疏松。沿着黄河择水草而居的古人类发现黄土高原的时候,一定欣喜若狂,这里气候温暖;塬、梁、峁、沟各种地貌形态,有的避风适合挖穴而居,有的地表平缓,有杂草丛生可以采集也可以耕作;沟谷近水,水中有鱼,美味也。那时的生产工具也就是各种形状的石头,刚刚开始以石击石打制一些石针、石磅、石斧之类的器具。打制是辛劳的也是愉快的,从捡拾石器到打制石器,以工具自主创新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因为黄土高原土质疏松,简单的石器便可以用来耕作、收获。华夏先民最早从游牧走向农耕转型之地,没有证据说是黄土高原,但,黄土高原肯定是远古中华大地上万众瞩目的这厂伟大转型时期的亮点,那时候人们就已经安居乐耕了。

所有这一切历史的辉煌,又怎么离得开黄河呢?

黄土高原不是一个完整的高原,确切地说它是由一系列断块山岭连同陷落盆地组成的高地,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虽然不算太高,却也足可俯瞰华北平原与黄河谷地。从单纯的地形地貌来看,这块高原似乎支离破碎,是地质时期剧烈运动的断块、褶皱把一切的破碎覆盖、修复并且连厚厚的黄土沉积层,接,虽说是高低起伏、沟壑纵横,却又浑然一体,那不是名符其实的黄土高原又是什么呢?高原上黄土的厚度,一般在50米到100米之间,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达到100米至200米,兰州附近有的地区厚达300米以上。浩瀚无边的黄土高原由区域内的六盘山及子午岭将其分成三个部分,自东向西,分别为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和陇西高原。以陕甘高原的黄土分布之广、厚度之深、地貌形态多样而成为中国黄土地理的典型。

黄土自下而上的堆积分三层,即“午城黄土”、“离石黄土”与“马兰黄土”。“午城黄土”是黄土高原的先驱者,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的“离石黄土”又称“红色黄土”,是覆盖塬、梁、峁的主体物质。“马兰黄土”位于黄土高原的最上部,颜色灰黄,质地松软,形成时间最晚。由此可知,是不同地质时期不同形态黄土的层次分明的层垒叠加,使今日之黄土高原最终形成。中国史书对黄土高原的记载颇多,其中释放出来的信息丰富多彩,如《尚书禹贡》说:“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是对当时雍州今日黄土高原大部之黄土为“上上土”的描述,“上上土”即是最肥美之土也。东汉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记录的,则是沙尘暴的景象了,汉成帝建始元年四月壬寅,“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聊聊数语,对风向、风力、气象、黄土满天及其飘落的描述,可谓精当。《汉书》及相关类似的记述,还会使后来的读者、研究者联想顿生:黄土高原的沙尘暴,不是在提醒我们黄土高原的成因吗?沙漠是黄土的制造工场,经过不知多少年的风吹扬沙、层层堆积、成土作用等一系列过程而形成。此风成说也。另有学者认为,是黄河及它的支流,使其所携带的岩石风化物质,形成广大的冲积扇并不断淤积,在冲积扇达到一定高度后,河道迁移,淤积处变成黄土;又有新的泛滥新的冲积扇新的黄土,黄土铺张日积月累达至深厚,黄土高原形成。此水成说也。

www.baquge.cc www.cwzww.com www.9kutxt.com www.shuhuangxs.com www.du8.org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