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小说网

爱夏小说网>杨飞云大山水 > 第二十四章(第2页)

第二十四章(第2页)

宋朝是一个多彩多姿的朝代。

宋人有一批多才多艺的著作。

欧阳修有《洛阳牡丹记》,叙花品、释花名、论风俗,是中国最早的牡丹专著,成书于1031年。《桐谱》为我国历史上仅剩的泡桐专著,1049年成书,作者为安徽桐陵人陈二类属、三种植、四所宜、五所出、六采斫、七翥。全书近8000字,分10目,一叙源、器用、八杂说、九记志、十诗赋。《桐谱》吐露的信息说明泡桐在历史上占有的重要位置,其中育苗造林法、材质利用、药用价值,以及当时已有的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不知今已失传否?

福建仙游蔡襄著有《荔枝谱》,成书于1059年。

《芍药谱》由江西新余人刘放撰写,1073年成书,所记扬州芍药31个品种,评为7等,附有图谱。可见宋时扬州芍药之盛。

《菊谱》的成书时间为宋徽宗崇宁三年,即1104年,撰写者为江苏徐州人刘蒙。书中不讲“掇撷治疗之芳,栽培灌种之宜”,只是品花论花。录有名菊35种,形色之外兼载产地,尚有闻而未见之菊4种,野生菊2种。

苏州名士范成大退居家乡之后作《梅谱》以遣兴,所记者为范成大私园中所栽的梅花12品。

《菌谱》把我们的目光带向了可以食用的菌类,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台州人陈仁玉撰于南宋淳祐5年,即1245年。书中记录了台州地区可以成为美味的11种菌类,并对每一种菌的生长期、形状及颜色和味道,均有说明。

浙江天台人陈景沂的《全芳备祖》于南宋宝佑4年成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植物学辞典。300年后,1561年,欧洲第一部内容单薄的植物学专著、柯达士的《植物史》问世。《全芳备祖》分前后两集,前集27卷记花,后集31卷记果、卉、草、木、农桑、蔬及药草等。书中独于花果草木尤为齐备,所集共400门。对所刊各种植物的形态、分类、生态以及栽培,都有详尽的记载、描述,为当时当世植物学研究的登峰之作。

另外,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述的是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100多种动植物。永嘉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所记为岭南地区动植物。安徽和县沈立的《海棠记》是中国古代写海棠的第一本专著,等等。

宋人对植物的观察、欣赏、栽培,以及著述,奠定了中国古代植物学极其雄厚的基础,并且以极详尽的史料告诉今人:我们的先人是如此爱花爱草。

南宋灭亡了。使大宋灰飞烟灭的元军来自草原,剽桿勇猛,一往无前,但倘论科学与文化,不要说元军了,就连整个世界也找不到和南宋相提并论的国度。火器救不了一个王朝,指南针救不了一个王朝,文章也救不了一个王朝。史家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是:南宋之亡亡于吏治腐败、官僚机构的叠床架屋,还是先进了反而不思进取、富裕了沉溺安乐,而勇往直前者却能制胜?但无论如何,宋朝是值得仰慕的。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严复说:“中国所以成就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九可断言也。”邓广铭认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的高度,可说空前绝后。”长江载着兴衰而去,载着兴衰而去的长江啊一江春水向东流啊,水出江阴,海上的风涛之声已隐约可闻。我们要在太湖稍事停留,读万里长江串联湖泊、呑吐吸纳、交流互利的又一个细节,以及古延陵及季札挂剑的故事,然后看长江最后的支流黄浦江,以及它孕育的大上海。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位于长江下游,江苏省南部,波连江苏、浙江两省,浪挟常州、苏州、无锡、湖州四城。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包孕吴越,岸线长400公里,面积2400平方公里,号称“三万六千顷太湖水”。西南纳梁溪、荆溪诸水,东由浏河、苏州河、黄埔江注人长江。湖中大小岛屿48个,连同沿湖半岛群山,人称“太湖七十二峰”。湖南之西,是峰峦起伏的天目山,北、东、南三面是太湖平原,自古以来的富足之地、鱼米之乡,而灌溉农田、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排涝抗旱,均依赖太湖。或者可以这样说,没有太湖,哪有江南风光可言!太湖底层的黄土层中,曾发现古洼地与古河道,并发掘出距今约6000年的古文化遗址、道路及墓葬。关于太湖的形成,《长江大辞典》说:“湖西山区流水汇人荆溪,向北流人长江;南部山区流水经苕溪东流人海。后长江泥沙淤积形成南岸沙嘴,荆溪人江水道被堵,改道东流与苕溪汇聚,积水形成早期的太湖。”一般认为,太湖所在地原是一处离东海不远的陆地,在地质运动中形成原始湖盆,可能有过海水人侵,一度或几度成为海滩。由于南面的钱塘江和北面的长江带来的泥沙淤积,长江三角洲不断向东延伸,使这个海滩与大海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与长江沟通而人海,成为淡水湖。

太湖的过程,显示着历史时期陆、海、江、湖之间的微妙与密切的互动,其互为更替而最终走向和谐说明:大地之上曾经有过的自然调适及沧桑之变,其方向是让大地成为安居之地,让人类有鱼米之乡。

亲爱的读者,倘若在太湖边上闭目遥想,青藏高原上我们曾经浏览过的那些湖泊,你不觉得她们都是姊妹湖吗?你不觉得她们正在款款深情地相互对视吗?咸呀淡呀,深呀浅呀,清呀浊呀,那是湖的个性,却都在大山水的风景系列中,错落有致,高高低低地成为容纳与流出之地。

翻查古籍,太古时期,太湖之滨、锡惠山麓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林屮有大象巡行,沼泽地带有糜鹿小心翼翼地观望,麋鹿的背上站着雪白的白鹭。灌木丛中活跃的是斑鹿,性好动,喜追逐。

好一派蛮荒气象,纯净自然!这里的土著先民以有孔石斧、石锄、石锛垦地耕作,并已经学会捕食鱼鲜。如何让鱼人网、又怎样以何物结网?曾经是远古年代太湖先民百思之后得解的一道难题。经常吃鱼之后所品尝到的鲜味,以及食用鱼类海鲜、湖鲜带来的体格的强健、智商的发达,那是不经意间的,时人往往不明就里,而后人却言之凿凿罢了。

当中原地区,夏商王朝进人奴隶制社会之际,太湖周边是原始社会瓦解的前夜,有人说文明的曙光已悄然而至,也有人说人类的苦难真正开始了。

中原、黄河流域与太湖、长江流域,相隔太远了,就连文明的历史进程也参差不齐。

也就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历史上北方与南方、黄河与长江的一次极富深意的交流,因着主人公身份的特殊性,及整个事件的传奇性,在偶然地发生之后,竟然传诵了千百年。

故事:周太王(古公亶父)为商朝后期周族的首领,几十年励精图治之后,周族部落成了欣欣向荣的商朝西部的诸侯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有子名姬昌,能文能武,为古公亶父所赏识,认为是可以托付江山之人。古公亶父病,泰伯遂与仲雍相商,为成全父亲的愿望,假托为父到终南山采药之名,“乃奔荆蛮”。荆蛮何地?今太湖流域江南地也。并按当时土著民的习惯断发文身,自号句吴,泰伯为王,定都梅里,今无锡梅村,梅里吴墟尚存。

《史记吴泰伯世家》载:泰伯死,仲雍继位。“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泰伯吴国已在水乡泽国的环境中,经十九世传到寿梦,寿梦在晋国的帮助下,经过苦心经营,抓兵强马壮国势兴隆,甚至可以和楚国分庭抗礼。吴王寿梦有四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这四子中季札最幼,诸樊为长。寿梦想仿先祖古公亶父之例,传位给季札。季札熟知周朝礼仪,好读书,目睹当时各国为争王位而兄弟相残的刀兵血腥,称废长立幼为悖礼,坚不受。公元前561年,寿梦死,长子诸樊暂摄国事。诸樊在安葬父亲之后,仍请季札登王位,季札“弃其室而耕”,躲进舜耕山耕田种地去了。

诸樊在位13年,攻打楚国时战死。馀祭为吴王,公元前547年,吴王馀祭封季札于延陵,即今之常州,从此季札被称为“常州第一人”,又号“延陵季子”。这是因为,常州有文字记载的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是从季札被封于延陵开始的。馀祭在位17年后亡,馀昧继之,在位4年。临死前再次申明父皇生前殷殷之意,要季札继位。季札再次不从,三次让国而成就了一段几千年来为人传颂的旷世佳话。

季札性情恬淡,智慧过人,以轻权柄重节义讲诚信而被作为千古典范名垂史籍,《左传》、《春秋公羊传》、《礼记》、《史记》等均有其事迹记载。

公元前544年,吴王馀祭4年,季札奉命出访鲁、齐、郑、卫、晋等国。在鲁国观周乐时,季札闻音知政,论治乱兴衰,鲁人惊诧。当他看到跳韶箭舞时,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此后,“叹为观止”一时流传为成语。季札使齐国,劝当时著名的外交家晏平仲说:“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使郑国,与子产一见如故,对子产说:“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季札途经徐国,徐国国君羡慕季札身上的佩剑。季札有心相送,只是出使之途未尽,不能没有防身武器,便在心中相许:待归途时定当以宝剑相赠。只是当季札踏上归程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已驾鹤西去。季札赶到墓地,祭扫过后,慨然解剑,系于墓地之松树上。使从不解:“徐国之君已亡,剑挂于树给谁呢?”季札答:“我在心里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国君了,难道因为他的死就可以违背我的承诺吗?”这就是脍炙人口、迭代流传的“季札挂剑”、“挂剑冢树”的典故。

1984年,安徽马鞍山出土的三国时东吴右军师、左大司马朱然墓中的一件漆盘,其画面便是季札挂剑的故事。李白在《陈情赠友人》诗中写道:

延陵有宝剑,价值千万金。

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www.baquge.cc www.cwzww.com www.9kutxt.com www.shuhuangxs.com www.du8.org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